近紅外光譜儀(Near-Infrared Spectrometer,NIR光譜儀)的原理基于樣品對近紅外光的吸收和散射特性。不同化學物質在近紅外區域具有特定的吸收特性,因此可以通過分析樣品對不同波長光的吸收情況來獲取樣品的化學信息。具有非破壞性、快速、高靈敏度和多樣品適應性等優點,因此在許多領域中被廣泛應用于質量控制、過程監測、成分分析等方面。
下面是對近紅外光譜儀的各組成部分進行簡要的介紹:
1.光源:通常使用近紅外光源,例如發光二極管(LED)或激光二極管(LD)。這些光源產生的光具有特定的波長范圍,通常在近紅外區域(700-2500納米)。
2.樣品與光譜儀的交互:樣品與近紅外光譜儀之間通過光學系統進行交互。樣品表面的光被反射、散射或透射,并通過光學透鏡、光纖等光學元件進入光譜儀。
3.分光裝置:分光裝置是近紅外光譜儀的核心組件之一。它通過光柵、棱鏡或干涉儀等光學元件將進入光譜儀的光分解成不同波長的光譜。分光裝置可以選擇特定的波長范圍,以便獲取感興趣的近紅外光譜信息。
4.探測器:分光裝置分解的光譜經過探測器進行檢測。通常使用光電二極管(Photodiode)或光電倍增管(Photomultiplier Tube)作為探測器。探測器將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并傳輸給數據采集系統。
5.數據采集與處理:數據采集系統接收探測器傳輸的電信號,并將其轉換為數字信號。采集到的數據可以通過計算機或其他數據處理設備進行處理和分析。常見的處理方法包括光譜校正、光譜擬合、主成分分析等。
6.光譜分析:通過對采集到的光譜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獲取樣品的化學或物理信息。近紅外光譜具有豐富的信息量,可以用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通過與已知樣品的光譜進行比較,可以識別未知樣品的成分或性質。